社會企業管理講座:社企的三倍壽命七倍回報
- Home
- 社會企業管理講座:社企的三倍壽命七倍回報
社會企業管理講座:社企的三倍壽命七倍回報
近年,在政府及眾多支持創業的機構或團體的積極推動和支持下,香港社會掀起一片創業熱潮,甚至連電視台也大搞創業擂台的活動及節目。然而,縱觀各行各業的生意,原來受政府及社福界「力捧」的社會企業成功率相對較高,而且長做長有,賺錢之餘同時能造福社會。究竟社企應怎樣量度「回報」?而有志之士在申請創業基金時又要留意些甚麼呢?
日前於2014年3月18日,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(HKU SPACE)就邀請了有「香港社企教父」之稱的紀治興先生,為「社會企業管理講座:社企的三倍壽命七倍回報」擔任主講嘉賓。「有不少人認為,社企的失敗率相當高,而原因之一,是社企的老闆多是只會幫人但不懂計數的社工。」紀治興說。「事實是,當我們把社企與中小企比較,就會得出相反的結果。現時,由政府資助成立的二百多間社企的存活期中位數是9.3年,比起中小企的三年,長達三倍,而他們的社會投資回報率 (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)更比中小企高三至七倍。」
HKUSPACE 金融商業學院副總監詹秀霞博士(左)
致送紀念品給紀治興先生

紀治興指出,今天辦社企不是NGO(非牟利團體)或政府機構的專利,私人牟利機構也可「入場」,因為社企不只是做善事那麼簡單。「社企是可以賺錢的,但與純牟利機構不同,社企的回報不是以ROI(Return on Investment)計算那麼簡單,而是以『綜合社會投資回報』(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或SROI)或社企的公益成果去衡量。簡單的說,你怎樣將一元變成三元去回饋社會、支持受惠對象 - 這是社企能否獲得政府或外界資助的關鍵。」

紀治興重申,社企的回報不只是數字那麼簡單;它如何能幫助社會、幫助他人才是重點。「如果只是派錢如綜援,他們得到的只是Cash,但如果他們在社企工作,他們除了得到薪金(同是Cash),還得到其他三個C:Capability(工作能力)、Confidence(信心)及CV(覆歷),這對他們的人生來說,是十分重要的資產。」他說。
在效益上,社企亦比傳統政府提供的福利更具優勢。「事實是,政府給予弱勢社群的福利,是有『減數效應』的:一元的綜援,可到受惠者手上的只有七毫,其中三毫為社署的行政成本。社企產生的效益是『乘數』效應:以本人為幫助更生人士就業而開設的髮廊為例,開業的成本約50多萬,而我們的生意額平均每年為$220多萬,有四倍的回報率,而給予更生人士的薪金,每年約為五十多萬。髮廊至今營運了14年多,換言之,我們一元的投資,為他們及社會帶來多於14元的回報。這亦解釋到,社企為何會得到政府及社會的認同及協助。」
紀治興先生現在 HKUSPACE 任教 *Management for social enterprises 課程。八月份開課,現正招生。 請參閱課程資料: http://hkuspace.hku.hk/prog/management-for-social-enterprises |
Read Prev
香港經濟日報 《做社企生意 3倍壽命7倍回報》